王文興
環境化學專家。 1924年11月17日出生于江蘇省蕭縣。1952年 畢業 于 山東大學 ,吉林大學化學系進修二年,前蘇聯卡爾波夫物理化學研究所進修一年。 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學術顧問、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原副院長;先后組織領導完成國家重大、“六五”至“九五”科技攻關課題多項。主要有:《天津市環境評價與規劃》、《蘭州光化學污染規律和防治對策研究》、《太原地區大氣綜合觀測研究》、《太原、沈陽環境容量研究》、《華南酸雨研究》及我國酸沉降及生態環境研究、《西部干旱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國家 937 項目專題)、《綠洲生態環境容載力及生態調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贊助項目)、《烏魯木齊區域環境容載力與城市污染控制對策》(烏魯木齊市政府特別支持項目)、《哈爾濱生態城市實施規劃》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1項、二等3項、三等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3項等。發表論文110 多篇,編著8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蔣民華
晶體材料學家。 1935年8月生于浙江臨海。195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曾任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所長、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校長、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新材料領域第三屆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材料研究會副理事長、硅酸鹽學會晶體生長與材料分會理事長、國際晶體生長組織(IOCG)理事和執委會委員、美國《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主編、美國光學學會資深會員(Fellow)等職。曾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988),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7),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1995、1996),山東省首屆科學技術最高獎(2003),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996),山東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981),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999),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987),全國先進工作者(1989)。1991.11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祖澤
細胞生物學家。 1935年10月19日生于浙江鎮海。1957年 畢業于山東大學。歷任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軍隊實驗血液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實驗血液學會主任,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1973年赴英,隨國際著名血液學家萊脫(Lajtha L G)教授進修細胞動力學,完成題為《連續照射下造血于細胞動力學》的科學論文,發表在國際放射生物學雜志上。同時出版30多萬字的《造血細胞動力學概論》,是我國第一本介紹血細胞生成動力學與造血干細胞研究的專著,成為國內許多年青的實驗血液學專家成長與成才道路上的一本啟蒙性著作。他和同事們采用天然的性染色體和性別決定基因作為遺傳學標志,結合單個脾結節轉移技術,證實了骨髓細胞在照射小鼠脾臟上生成的脾結節是起源于單一細胞增殖與分化的結果。這類細胞不僅具有重建髓系細胞的功能,而且具有重建淋巴細胞的功能,澄清了多年來文獻中有關脾結節生成細胞性質的爭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造血干細胞群的不均一性的科學依據。在動物和人胎肝細胞性能與移植的實驗研究中,比較完整地提出胚胎發育中肝臟造血和造血干細胞的動態變化規律,發現4- 5月齡胎肝中含有最豐富的造血干細胞,以此為理論依據,合作完成世界上首例胎肝移植對急性重度骨髓型放射病人的成功冶療。進而,深入研究胎肝中刺激造血、刺激肝細胞生長以及低分子制瘤物等三類因子的純化及物理學特性。他對造血干細胞的輻射損傷與恢復規律作了深入的研究,較全面地闡明了在低劑量率Y線連續照射下,造血干細胞的輻射損傷程度與累積照射劑量之間存在的雙相特征的機理,首次系統地提示了 “ 低劑量率 x 或Y線連續照射下,引起動物輻射死亡所需要的累積劑量,要比較大劑量一次急性照射高許多倍 ” 這一現象的機理。從造血干細胞與造血微環境的輻射損傷研究中,推測了對造血系統的遠后效應,這些動物觀察結果,已為以后的幾起急性或慢性照射引起的事故性放射病人的病程中所證實。他的一些代表性論文在國外雜志發表后,已被不少國內外學者引用。 1988年在國際大劑量輻射生物效應會議上作了題為 “ 長期低劑量率 Y線連續照射對造血干細胞與造血微環境的輻射損傷與恢復 ” 的學術報告,受到日、英、美、德等國專家的高度評價。當年被選為國際輻射研究協會首任中國理事。在國內外雜志上先后發表論文 220余篇,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及軍隊科技進步獎等共16項。1995年獲光華科學基金獎一等獎。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群基 材料化學專家, 1942 年 11 月 28 日生于山東省沂南縣。 1965 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 1967年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1980 - 1982 年美國密執安大學訪問學者,從事潤滑失效研究工作?,F為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機械工程學會、空間科學學會、材料研究學會理事,國際摩擦學會副主席, ACS 、 STLE 會員,是我國材料化學和摩擦化學領域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他在聚合物摩擦學、陶瓷磨損與潤滑、納米材料和摩擦學、添加劑摩擦化學和新型材料的設計與制備方面有豐富的積累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先后參加或主持 30 余項國家重點課題,獲國家三等獎及省部級獎勵 24 項,發表研究論文 370 余篇,出版專著 3 部,授權專利 19 件。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和甘肅省勞動模范,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科院優秀研究生導師,共培養出博士 45 名、碩士 9 名。 1994 年應邀在著名的(美國)高爾登會議上作 “ 陶瓷材料摩擦化學 ” 大會報告。 2001 年 8 月,作為國防科技專家受到江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2002 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逸泰
江蘇無錫人, 1962年畢業于 山東大學化學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安徽省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國際《固體化學雜志》編委。 1982-1985,1989-1990,1992-1993年分別在美國布朗大學和普渡大學從事催化和固體化學研究。 在納米材料化學制備和超導新材料探索方面有所貢獻:在國際雜志上共發表論文 200余篇。發展了溶劑熱合成制III-V 族納米材料技術。 用苯熱合成技術制得納米晶GaN的工作發表在96年《Science》上;另外還在相對較低溫和的條件下通過催化還原熱解過程成功地合成金剛石粉末,這一成果也發表在98年《Science》上。運用結晶化學原理設計和發現了多種新超導體,發展了超導材料的制備科學:用溶膠法降低了制備溫度,制成Hg系新超導體。在200℃以下水熱合成鉈系超導體。 在納米材料的制備和新銅氧化物超導材料探索方面有創造性的貢獻。制成了一系列一維納米材料。
近年來共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二、三等獎各一項;安徽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一項。 獲得 2001 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共發表文章 239 篇, 其中在《 CI 》、《 PhyRev 》、《 Appl Phy Lett 》等國際雜志上發表論文 140 篇, 被國際重要雜志引用 500 余次。1997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兆良
土壤農業化學家 .男,1932年8月21日生。浙江奉化人, 1932年出生于山東青島 , 1953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 曾任國際土壤學會水稻土肥力組主席、江蘇省土壤學會理事長等職?,F任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主委,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朱兆良院士多年來一直從事土壤 -植物營養化學研究,尤其是對土壤氮素的研究具有很高的造詣。首次對土壤供氮能力進行了定量解析,提出了田面水中銨濃度和光照是決定氨揮發量的主要因素等觀點;明確了我國主要種稻區的稻田中氮揮發程度及其在氮肥損失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力求減少施肥后留于田面水中的氮量"的稻田氮肥合理施用原則,為改進稻田氮肥施用技術提供了依據。明確了三熟制中作物的高產對土壤養分供應速率的要求明顯高于兩熟制,指出了土壤供氮進程與雙季稻的需氮特點不相協調,明確了土壤結構是制約供氮早發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控制氮肥施用量,注意氮與磷、鉀和硅等養分協調施用的建議。開拓了我國土壤供氮能力與氮肥施用量推薦研究,為我國土壤氮素研究及氮肥的有效施用作出了重要貢獻。朱兆良院士先后主編出版學術專著3部,發表論文百余篇。主持和參與的研究工作先后獲得了國家、中科院和江蘇省的10項成果獎。1988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并榮獲1993年度陳嘉庚獎農業科學獎。1993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計亮年
男,浙江鄞縣人,生于 1934 年 4 月 20 日, 195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 1959.9-1960.9 南京大學高教部配位化學研究班學習,1956.9-1959.9 北京大學原子能系和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和工作,1982.10-1983.11美國 Northwestern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 1975 年 9 月至今在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任副教授、教授、化學院院長、生物無機化學室主任。 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 現任無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化學會理事長和廣東省科協常委, 中山大學新葡的京集團350vip8888教授、化學院院長、研究室主任。多年扎實嚴謹的學習實踐使計亮年獲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在人工核酸酶體系,氧化酶模型化合物等領域,完成國家基金和省部級基金 16項,解決了國際學術界一直未能解決的多項難題。 在過渡金屬羰基配合物領域,首次從實驗上證明了 "茚基效應",這項成果為用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創了一條新途徑。設計和合成了300多個結構新穎具有核酸酶或氧化酶功能的模型化合物,提出了某些模型化合物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規律性 。他先后獲得了國家和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獎 8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 主編著作 3 部,發明專利 4 項,發表主要論文 318 篇,論文被引用 690 篇次。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獎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5 項。計教授主講過無機化學等十門課程 ; 1992 年出版《生物無機化學導論》一書,獲 1995 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二等獎( 2001 年再版);在培養研究生方面, 1997 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992 年至今計教授在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 15 次, 2001 年國家科協授予他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3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桂斌
分析化學、環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1957年11月生于山東萊陽,籍貫山東萊陽。198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學系,1987年、1991年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博士學位?,F任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美國化學會ES&T雜志副主編、《環境化學》主編、《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200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分析化學和環境化學研究。建立了較系統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分析方法體系,在新POPs的污染水平、傳輸與演變趨勢、累積機理和毒性效應方面開展了長期研究,為我國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目標做出了相應的貢獻。發展了系列的色譜與原子光譜聯用技術,解決了有機汞、有機錫和有機砷等常見化學形態的分析問題,部分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曾獲2007年長江學者成就獎、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
鄧從豪
1920年10月10日生于江西省臨川縣。1954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45-1946年任福建省集美中學教師。 1946-1948年任南昌中正大學化學系助教。 1948-1949年任山東大學化學系助教。 1949-1956年任山東大學化學系講師。1956年晉升為副教授。 1958-1963年任山東大學化學系副主任。1972-1979年任山東大學光學系副主任、主任。1978年任山東激光學會理事長。1978年創建山東大學理論化學研究室,任室主任、教授。1978-1990年當選為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1979-1980年任山東大學化學系主任。1980-1984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1984-1987年任山東大學校長。1989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0年任《分子科學學報》(J. Mol. Sci.)副主編。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nbsp;